研究动态
Articles below are published ahead of final publication in an issue. Please cite articles in the following format: authors, (year), title, journal, DOI.
查看全部
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2023 Aug 31
RafaelUribeCardenas,...
Influence of focused ultrasound on locoregional drug delivery to the brain: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brain tumor therapy.
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在治疗中枢神经系统(CNS)肿瘤过程中,有效穿越血脑屏障(BBB)传递治疗药物是开发安全和有效疗法的主要挑战。局部区域药物传递平台通过在目标组织中实现高药物浓度并减少系统曝光,提供了改善疗效的方法。脑脊液(脑室内)[IT]和强流体传送[CED]是目前应用于各种CNS恶性肿瘤的两种临床相关方法。这两种独立的平台都受到被动的给药后分布力的限制,有时限制了对肿瘤治疗的期望分布。以局部聚焦超声和微泡介导的血脑屏障开放(FUS-BBBO)是一种用于增强药物传递的新型技术。有人假设将FUS与这些替代传递途径相结合可能会带来好处。多模式FUS可以在IT给药后提供增加神经实质传递深度的能力,并为CED提供定向途径。此外,已经确立了FUS-BBBO所实现的短暂增强渗透能力,但尚未确定药物滞留和中转时间,而这对于临床剂量安排至关重要。本研究由两个不同的研究组成:1. 进行全面的定量评估,以阐明FUS-BBBO与不同给药途径(IT和IV)相结合在促进药物穿透纹状丘脑区内的效果。2. 调查将FUS-BBBO与CED相结合对药物分布的影响,重点关注目标区域内药物滞留的时间动态。首先,我们定量评估了FUS-BBBO与IT和IV相结合对荧光染料(Dextran 2000kD和70kDa)在预定纹状丘脑区内的分布和浓度的影响,使用了正常小鼠。其次,我们通过测量染料的分布体积和时间依赖浓度来分析使用FUS介导的BBB破坏与CED相结合的药代动力学效应。我们的结果表明,将IV给药与FUS-BBBO相结合可以成功增强染料进入预定声华靶区。相反,在IT给药后,声华靶区的染料浓度较低。FUS可以增强CED后染料的分布体积。此外,与单独应用CED相比,CED与FUS-BBBO相结合时观察到更短的滞留时间。1.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与IT给药相比,IV给药与FUS-BBBO相结合是传递至深部靶区(即纹状丘脑区)在预定空间结构内更有效的方法。2. FUS-BBBO增加了CED给药后染料的分布体积(Vd),但导致了较短的滞留时间。是否可以对其他类别的药物(如细胞毒性药物、抗体、病毒颗粒和细胞疗法)进行可重复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版权所有©2023.Elsevier B.V.
Visits: 16
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2023 Aug 14
HaimingTang,NanaMats...
Clinicopathologic Features of Cutaneous T-Cell Lymphomas With Extracutaneous Metastasis: A Case Series.
Brain Structure & Function
在晚期,皮肤T细胞淋巴瘤(CTCL)可以转移到皮肤外区域。转移的CTCL表现出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在一个单一机构收集了20年间的35例原发性伴有皮肤外转移的CTCL病例。分析了人口统计学特征、CD30表达、大细胞转变、转移部位、T细胞受体克隆性研究和生存数据等临床病理特征。研究确定了包括真菌病样肉芽肿(MF)、塞扎里综合征(SS)、皮肤非典型大细胞淋巴瘤(C-ALCL)和原发性皮肤外周T细胞淋巴瘤,未明确分类(pcPTCL-NOS)在内的不同CTCL实体。有限的数据显示,转移可以独立于大细胞转变和/或CD30表达。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转移部位,其次是骨髓。口咽转移很可能伴随内脏器官或脑转移(P = .049)。MF的转移时间间隔比SS长(P = .038)。只有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比其他部位有转移的患者有更好的生存率(P = .012)。据我们所知,目前很少有研究以转移作为单一人群分析不同CTCL实体的临床病理特征。本研究为了解转移性CTCL的独特特征提供了宝贵的见解。版权所有 © 2023 Elsevier Inc. 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19
BLOOD REVIEWS
2023 Aug 26
PrashantKapoor,SVinc...
Current approach to Waldenström macroglobulinemia.
BLOOD REVIEWS
Waldenstrom macroglobulinemia (WM)是一种独特的CD20+、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其特点是骨髓淋巴浆细胞浸润和循环单克隆免疫球蛋白M。患者的临床表现和预后变异性很大。高水平证据支持将单克隆抗CD20抗体利妥昔单抗与化疗骨架相结合治疗WM。然而,随着对病理生理学的深入了解和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的纳入治疗范式,其当代管理变得更加微妙。了解患者的MYD88L265P和CXCR4突变状态可能有助于治疗决策。目前,两种常用的方法包括固定疗程化疗免疫疗法和基于BTK抑制剂的连续治疗直至进展。缺乏比较这两种截然不同方法的随机试验。最新研究表明,在以前暴露于共价BTK抑制剂的患者中,非共价BTK抑制剂和B细胞淋巴瘤-2(BCL2)抑制剂的疗效,证明了对WM迅速扩大的治疗选择。© 2023版权所有。由Elsevier有限公司出版。
Visits: 17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23 Aug 23
YongjunBian,MengweiL...
A natural biomaterial promotes hybridization chain reaction for ultra-sensitive detection of miRNA-155.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微小RNA(miRNA)是癌症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然而,对miRNA检测的敏感和方便的方法仍然是一个挑战。在这里,我们使用从灵芝孢子中纯化的天然生物聚合物孢粉做为一种等温扩增(杂交链反应,HCR)的底物。孢粉囊(SP)促进了HCR,并且形成了比氧化石墨烯(GO)和碳纳米管(CNTs)更长更丰富的双链DNA(dsDNA)。富含水分的孢粉囊的纳米孔结构提供了一个湿润环境,显著增强了DNA的杂交效率。我们构建了一个超灵敏的荧光生物传感器来检测miR-155。在SP上高效的HCR扩增引导了miR-155的超低检测限(1 aM)和宽线性范围(1 aM-10 fM,R2 = 0.99)。此外,我们的荧光生物传感器能够对miRNA突变体具有高选择性。该生物传感器在人体血清中也具有高灵敏度(检测限为10 aM)。与GO和CNTs相比,它吸附较少的血清蛋白,从而减少了非特异性吸附所引起的干扰。我们的研究将促进将基于SP的生物传感器在医学应用中的推广。Copyright © 2023 Elsevier B.V. All rights reserved.
Visits: 20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2023 Aug 31
LiangliangBi,YueTeng...
Employing Pd nanoparticles decorated on halloysite nanotube/carbon composite for electrochemical aptasensing of HER2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BIOSENSORS & BIOELECTRONICS
本文描述了一种基于装饰有Pd纳米颗粒的腔针石纳米管/碳复合材料(HNT/C @ Pd NPs)的有效生物传感平台。利用这种新型纳米平台设计了一种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用于检测乳腺癌生物标志物——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由于HNT/C的高比表面积和Pd纳米颗粒沉积在HNT/C复合材料中所带来的良好导电性,自然而然地,适配体传感界面对肿瘤标志物具有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相关系数为0.996,线性范围从0.03 ng/mL到9 ng/mL。该方法的检测限(LOD)基于S/N=3方法为8 pg/mL。此外,设计的生物传感器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良好的再现性和高稳定性。对该阻抗传感器在人血清样品中的适用性进行了检测,并与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方法进行了比较(p值>0.05)。根据结果发现,该方法可用于乳腺癌标志物的定量检测,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版权所有 © 2023 Elsevier Inc.发布。
Visits: 18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3 Aug 23
Ren-FenMa,HuLiu,Xue-...
Meroterpenoids from Daphne genkwa shows promising in vitro antitumor activity via inhibiting PI3K/Akt/mTOR signaling pathway in A549 cells.
BIOORGANIC CHEMISTRY
对秧王花(Daphne genkwa)的叶片和枝干进行了植物化学研究,共得到25个萜类二次代谢物(1-16),其中包括9对对映异构体(1a/1b-8a/8b和12a/12b),其中有20个化合物首次在本研究中报道。通过全面的光谱分析,特别是电子圆二色性(ECD)和莫舍尔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不包括10-13)的结构和绝对构型。初步的体外细胞存活率实验显示,选择性化合物对A549(肺癌)、Hela(宫颈癌)、MDA-MB231(乳腺癌)和MCF-7(乳腺癌)癌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其中化合物8a对这四个细胞株的IC50值在3.12-4.67μM范围内,表现出最佳的抑制活性。进一步的体外抗肿瘤评估表明,8a能够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和转移,并诱导明显的凋亡和细胞周期停滞。进一步的机制研究发现,8a能够通过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发挥其抗肿瘤活性。版权所有 © 2023 Elsevier Inc. 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18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3 Aug 26
JunjieZhang,YanLi,Ha...
Design and synthesis of 1H-pyrazolo[3,4-d]pyrimidine derivatives as hematopoietic progenitor kinase 1 (HPK1) inhibitors.
BIOORGANIC CHEMISTRY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肿瘤治疗中取得巨大成功,但中等响应率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造血前体激酶1(HPK1)作为T细胞受体的重要负性调控因子,被确定为增强抗肿瘤免疫的有前景靶点。然而,开发选择性HPK1抑制剂仍然具有挑战性。在此,我们报道了一系列基于结构的有理设计的1H-吡唑并[3,4-d]嘧啶衍生物作为HPK1抑制剂。最佳化合物10n以IC50值为29.0 nM显著抑制了HPK1以及浓度为0.1 μM时对SLP76的磷酸化。此外,化合物10n对包括同一MAP4K家族中的GLK在内的25个激酶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综上,本研究提供了一种新型、有效且选择性的HPK1抑制剂,可作为癌症免疫治疗未来开发的引领化合物。版权所有 © 2023 Elsevier Inc. 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16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3 Aug 23
CarlaBarbaraci,Vivia...
Discovery of first novel sigma/HDACi dual-ligands with a potent in vitro antiproliferative activity.
BIOORGANIC CHEMISTRY
设计和发现双靶点抑制剂的化合物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旨在合成比单靶点药物更安全、更有效的新药,特别是用于治疗多因素性疾病如癌症。对多个靶点的同时调控可能是一种优化患者遵从性和耐受性的替代合成方法,从而最小化由于少数靶点调控引起的基于靶点的药物耐药风险。为此,我们首次构想了设计和合成双配体 σR/HDACi,以评估其作为解决这种复杂疾病创新候选药物的可能性。在筛选了多个肿瘤细胞系进行的所有合成化合物中,化合物6 (Kiσ1R = 38 ± 3.7; Kiσ2R = 2917 ± 769 and HDACs IC50 = 0.59 µM) 是最有前途的抗增殖剂候选药物,在HCT116细胞系中的IC50为0.9 µM,对正常细胞没有明显毒性。分子对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在σ1R和全谱 HDACs上的亲和力,支持可能存在于两个靶点之间的平衡亲和力和活性。版权所有 © 2023 作者。由 Elsevier Inc. 发布,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17
BIOORGANIC CHEMISTRY
2023 Aug 25
XiuliWang,HuanbangZh...
An overview on synthetic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nnabidiol (CBD) and its derivatives.
BIOORGANIC CHEMISTRY
(-)-大麻二酚是从大麻植物中提取的一类非精神活性植物类大麻素。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已批准Epidiolex(大麻二酚)用于治疗两种罕见且严重的与癫痫相关的疾病,分别是Lennox-Gastaut综合症(LGS)和Dravet综合症(DS)。此外,大麻二酚及其结构类似物因其潜在的治疗效应,如神经保护、抗癫痫、抗炎、抗焦虑和抗癌等,而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根据文献综述,最近几年没有找到关于大麻二酚及其衍生物合成的综合性评论。因此,本文总结了已发表的大麻二酚合成方法和大麻二酚衍生物的合成途径,并介绍了一些被广泛研究并具有重要活性的大麻二酚类似物的生物活性。版权所有 © 2023 Elsevier Inc. 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21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2023 Aug 29
BarbaraVerro,Antonio...
Positive Delphian node in laryngeal cancer: Predictive of thyroid gland metastasis?
BIOMEDICINE & PHARMACOTHERAPY
喉癌是全球第22常见癌症。喉癌转移至甲状腺极为罕见。总体上,转移性癌症对甲状腺腺体的侵犯在甲状腺恶性疾病中约占1.1-2.1%。一名70多岁的男性患者来到我们的耳鼻喉科单元,患有喉鳞状细胞癌(cT3)。进行了全喉切除术和双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组织学检查显示为pT3癌,颏间淋巴结亚肿大转移。患者接受了密切的随访。八个月后,颈部检查显示右甲状腺叶可疑结节。进行了右甲状腺叶切除术,组织学评估显示甲状腺叶上极存在鳞状细胞癌转移结节。剩余甲状腺组织受多发性大囊性结节性甲状腺肿影响。患者接受了辅助治疗。第二次手术后一年,未见复发迹象。喉癌转移至甲状腺是非常罕见的。根据文献,我们只发现了三篇文章描述了总共7例患有喉鳞状细胞癌的患者的甲状腺转移情况。阳性颏间淋巴结通常与预后不良相关:2007年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25例具有转移性颏间淋巴结的患者中,有15例在手术后的前两年内发生了肿瘤复发。喉癌转移至甲状腺是罕见的,所以必须对肿瘤患者进行密切随访,尤其是阳性颏间淋巴结不应低估其预测价值。 版权所有 © 2023 作者。由Elsevier Ltd.发布。保留所有权利。
Visits: 23